亲子共成长,才是家庭教育最美好的样子 通讯
来源:中国教育报    2023-05-28 12:04:03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开学初,石浦小学有个班级的家长集体要求调换老师,教育议事会出面,很快就成功说服了家长。石浦小学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,老师们告诉记者: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度关注甚至焦虑,引发了更多家校矛盾,换班级、调老师、排座位等看似很小的事情,经常会有家长不满意,幸好有家校沟通的“老娘舅”教育议事会作为第三方介入,不仅帮助缓解了家校矛盾,也让老师们不用再为这样的事情操心了。

石浦小学的家长学校于1983年创办,迄今正好40年。今天,这里的家长从被动来家长学校“受教育”到主动参与学校教育、协同社会热心人士等自愿成立教育议事会支持学校,从关心孩子成长到参与孩子成长、与孩子共同成长,塑造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最顺畅、家庭教育最美好的样子。

从家长学校到教育议事会,家校合作不断迭代升级

石浦地处浙东沿海地区,上世纪80年代,当地居民多以捕鱼为生,文化素养普遍不高,家庭教育严重缺失,导致不少学生在学业、品行方面出现了问题。这些问题仅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。优化家教环境,提高家教水平,势在必行。于是,当时的石浦小学校长余明成萌生了一个想法:创办家长学校。

从1981年起,石浦小学开展评选“好家长”活动,大力营造好家长光荣的社会舆论;1982年成立了校、班两级家长委员会;1983年2月,正式创办了业余家长学校,一年级新生家长与子女同步入学,学制一年。学校拟定了《家长学校章程》,自编了大纲、教学计划和教材。象山县成立的县级家庭教育研究所,也放到了石浦小学。

以家长委员会为组织保证,以家长学校为培训基地,以评选“好家长”为激励机制,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争当好家长的社会风气,学校教育质量也明显提升,石浦小学创办家长学校的经验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。1991年、1995年,这里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家庭教育会议。

时代变迁,家校共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。2014年,学校对校家委会进行重组,引进乡贤、社区代表、人大代表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,成立了教育议事会,为学校“议大事、谋实事”,议行合一,开启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新篇章。

教育议事会成了学校外部环境建设的“主力军”,成立伊始便着手解决困扰已久的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。委员们通过多日调研、走访,联络多个部门,促成了新路段建设,并规划形成了单向顺时针循环路线,切实消除了校园周边的交通拥堵。学校食堂改造因规划和用户搬迁等原因,曾经长期搁置,在教育议事会的多方努力下,得以顺利完成。

教育议事会还是学校课程建设的“同盟军”。目前,石浦小学开发实施的拓展课程共30多门,议事会和家长参与开发、实施的就有10多门。他们挖掘资源,开发极具特色的乡土课程,其中,“渔家号子”课程已成为市级非遗项目。

现任教育议事会会长并非学生家长,而是一位在当地居民中威望极高、特别热心教育的人士,在他的带领下,教育议事会发挥了第三方的柔性力道,在学校、家庭和社区之间搭建桥梁,破解办学难题,成为助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从“家庭教育引导团”到“家长资源团”,与时俱进赋能家长成长

为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,石浦小学盘活内部资源,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,建立“家庭教育引导团”。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坊中聚焦家庭教育指导,开展实战演练,不断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。同时,发动热心家长成立“家长资源团”,优秀家长分享经验,实现赋能家长成长与利用家长资源的协同发展。

石浦小学校长李峥嵘说:“我们深深感受到,学生进步、家长进步,亲子共成长,才是家庭教育最美好的样子。”石浦家长学校课程开发坚持“双轨并行”,从学生和家长两个角度,编写了低、中、高3个年级段的家教指导读本和配套的学生教育读本,并开发了系列微课。

还有一个转变是家长学校开始从关注共性走向个性定制,注重满足家长精准化需求。通过推出家庭教育个性化指导模式,激发家长的学习内生力。个性问诊式通过问卷调查,锁定家长需求,罗列“门诊”,供家长自由选择。“诊中”沙龙互动,“诊后”跟踪答疑。这样的指导模式真正地做到“从家长中来,回家长中去”,服务更有针对性,因而也更受家长欢迎。话题聚焦式,则通过关注家长关心的共同话题,用海报招募家长参加集中交流讨论。同伴互助式注重通过活动,搭建家长互助学习共同体,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自己、家人和孩子,缓解养育焦虑。

借助数字化技术,家长学校不断优化进阶。2006年,石浦小学建立了象山县第一所“网络家长学校”,实现了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无缝对接。网络家长学校依托家长成长博客平台,变单向的家教知识传授为多向的互动交流。家长们在个人成长博客发布家教日志,分享家教心得,教师、其他家长及时互动点评。改版后的第二年,家长学校网站点击量就突破35万,学校发布家庭教育类文章3000余篇,家长发布日志1.3万多篇,互动点评3万多次。

今天,这里的家长学校已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,家长人人可学、时时可学、处处可学。依托“全国家校共育平台”,家长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取优质资源。在建设微信学习群、直播群等主题化学习场的同时,学校还打造泛在化学习场:“父母微学堂”平台输送各类家教微课、校门口的“家教墙”,让家长在等待孩子放学的间隙也能汲取家教知识。

构建儿童生长圈回到育人初心,带动家校社风气转变

面对家长的养育焦虑、亲子关系紧张,如何立足儿童视角、倾听儿童声音,石浦家长学校又有了新的发展升级。

在教育议事会基础上,学校成立“儿童议事会”,搭建儿童参与平台,探索“儿童友好”理念下的学校治理机制。儿童议事会成立后,学生们在校内为课间文明、课业负担、食堂管理等积极发声,校外参与社区微治理,成为一支活跃在校内外的受欢迎的队伍。同时,学校和社区协作,通过挖掘学校周边的社会育人资源,构建儿童“生长圈”,为儿童参与提供保障。

儿童议事会的孩子们主动发现身边的问题,并在导师带领下开展服务学习项目,尝试自主解决问题。“点亮小镇城市书房”服务项目,就是儿童议事员王子秋发现问题后发起的。孩子们通过实地考察、现场采访、问卷调查,全面了解“城市书房”门可罗雀的原因。然后在导师帮助下,自定计划,自制海报,招聘图书志愿服务者,策划了一系列读书活动,吸引了更多小镇人了解和走进“城市书房”。服务学习项目打破学校围墙,促使学校与家庭、社会更深度地链接。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公民参与意识与能力,培育了负责任的社会态度。家长也在活动参与中见证了孩子的成长,教育理念发生了微妙的改变。

实践证明,儿童也能成为家庭教育问题的发现者、参与者、行动者。针对家庭教育中父母陪伴缺失的现象,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行动唤醒家长:“童心童言话陪伴”微课程,从儿童视角讲述父母陪伴带来的温馨与快乐;低段孩子自创漫画,高段孩子自导自演家庭情景剧,真实呈现陪伴缺失问题,引发家长共鸣。当孩子们进社区演情景剧时,很多观看的家长内心受到触动,有的甚至泪流满面。

40年来,石浦小学家长学校带动了整个象山县的家教家风建设:在家长学校成立的同时,象山县成立了县级家庭教育研究所,这个研究所至今仍然非常活跃,在当地影响很大。全县建设“象学e家”服务站,聘请了一大批省内外专家,让家长有任何家庭教育问题都可以求助。全县学校、幼儿园在家校(园)合作中形成了各自特色:石浦镇中心幼儿园成立了“爸爸俱乐部”,家园联手共探父子实践活动;在象山县机关幼儿园,家园协同助教团已经运行了20年;塔山幼儿园通过建设“母亲会所”,发动妈妈参与,推动家园合作;丹城第五小学建设了史料丰富、内容生动的家教家风馆,成为影响家长、教育孩子的重要资源;象山培智学校的家校合作特别注重唤起残疾孩子和家长的生活信心;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家校合作的“HOPE”模式。

在象山,抓家长教育,建家长学校,不仅实现了亲子共成长,还实现了家校共成长,大大提升了当地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家庭幸福指数。
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05月28日第4版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东方玩具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

回顶部